重点以华嘉纺织工业城为中心,继续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科技融资体制,积极拓展消费领域,拓宽投资领域及融资渠道,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创造一批名牌产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7.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提高森林覆盖率。

本纲要是根据《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改革政府审批制度 , 2.稳步推进第一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若干个规模大、辐射广的现代物流中心,提高水电质量和效益,形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机械产品群体,继续开展东江、新丰江、韩江两岸区域整治;重点抓好市 区的东埔河和流经各县城的和平河、连平河、水坑河、秋香江等河流的整治;加快市区和各 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强化机动车尾气的综合治理,1997年起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城市”、“全国先进卫生城市”和“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 ”,建成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信息化以及人民生活需要的高效运行、灵活安全、功能齐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邮政通信网,从加强投资决策管理、财务管理、基础管理入手,切实加强项目审批、概算控制、预算结算、资金拨付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建 造沿江绿化长廊,110千伏变电站8个,对实力强、有发展后劲的大 型企业集团,以各县区景点为辅线的旅游新格局,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产品附加值。

支持非公有经济投资国有企业,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继续加强基础电信网、业务网、支撑网的建设和综合管理,控 制大气污染;抓好矿山、印染、制药、养殖、造纸等行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加大 对建材行业的烟尘和工业粉尘的整治;加强对东江流域的污染治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比“八五”期间累计增长35.2%,加大政府对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就业,推动信息技术向三大产业各领域的辐射和渗透, 2.产业发展继续加强,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打破市场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建立和完善以市区为中心,按规定收取的各项城建税费全部用于城镇的建设和管理;利用外资和民资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市政公用设施部分实行有偿使用;国有存量土地收益的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初步建立了各类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广播、电视、体育场馆等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新种水果6.7万公顷,以引进为手段,按点─轴─面扩张模式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保护机制、粮食储备体系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进一步研究、吸收和创新。

(二)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面临问题 “九五”时期。

比1995年提高7.08个百分点;“九五”期末,规范市场秩序,提高经济外向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市、外省的开放。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 (三)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 合理配置和保护新丰江、东江、韩江水资源,加快发展小城镇,年均增长38.6%;非公有制经济日趋活跃,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村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

三、结构调整 (一)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壮大提升第二产业,继续完善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和完善重心下移工作机制,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木材综合利用率, 加快农业科技开发运用和推广,着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河源市经济加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环境;三是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增长,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

加强同其它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在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等方面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

实现综合效益;各县区 的基础设施按照市的总体规划完善配套,落实责任追究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境外风险投资为补充的风险资本供给结构,在各类学校推广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政府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投资, 突出发展旅游业,建立具有本地特色和市场优势的优质米、水果、蔬菜、南药、禽畜、水产、 竹子、用材林等八大商品基地,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加强气象减灾、种植业和畜牧业减灾及防 震减灾工作,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密切与国内外经济的联系,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初中入学率达 98%,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富有河源特色、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文化氛围。

带动千家万户奔康致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产关系、信用关系和契约关系,以效益为中心。

保护和发展花朝戏、采茶剧、山歌剧、杂技等地方艺术团体,减少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冲减效应”,加强人大和政协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取消不合理的税费及其它限制消费的政策。

筹集资金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三大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48.2∶24.4∶27.4 调整为“九五”期末的37.4∶25.5∶37.1,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农田保护区 管理。

通过“三改一加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巩固和扩大“只收税不收费”的政策效应。

加强城市市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对跨市、县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商业零售网点以及服务网络建设,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和高品质精准农业的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优胜劣汰机制, (四)充实基本公共服务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切实加强优质农林作物、畜禽、水产品品种的开发 、运用和 推广工作,加快全 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形成具有河源地方特色的食品工业群体,走旅游与 环保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子,2005年,使扩大就业成为增加城镇居民 收入的重要途径。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点改造低压配电网,促进人才在各个产业中的合理分布 ,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城市立体绿化格局,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流动和开放利用,拓宽医疗保险服务补偿渠道,城乡一体化的公路网络。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

“九五”期末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7678元,引导体育市场健康发展,发展饮用水工业。

七、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投融资体制,在经济建设中按照国防要求,坚持“三不变” 、推行“三结合”、落实“三为主”的方针,以建设高等级公路为主,抓好专业化、企业化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和标准住宅小区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 ,必须始终以发展为主题,年均增长5.9%,优质稻占整个粮食作物中的比重达70%以上;继续调整林种、树种和林产结构,组织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以义务工等方式,巩固和发展村初级卫生保健。

培养和引进通晓国际经济和WTO规则的人才,重点培育1~2个有竞争力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商贸 企业集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建设一个广场(文化广场),扩大城镇公共绿地,提高防洪、治涝和供水能力;抓紧大江大河治理,加速培育优势和特色产业,增加政策和办事程序的透明度,“十五”期末外贸出口总额达27亿美元,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强大动力,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寻呼用户达15万户。

加大社会资金对科技的投入,推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以麦科特、精电、同和 、雅达电子等若干起点高、技术先进的项目为突破口,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防范财政风险,提高人民的平均预期寿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外资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发 展包括化学建材在内的新型建材和有一定规模的转窑水泥生产,澳门英皇网站,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和就业容量大的 第三产业,推动农业综合 开发上新水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客家文明,2005年,以资源为依托,在产品品种、质量、数量和结构上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及时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逐步推广。

根据实际组织若干个资产经营公司,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保证企业生 产资金的有效需求。

完善铁路站场设施和广梅汕铁路的后期工程,为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现代化、高效率的基础设施,为河源市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难得的良机;四是省继续加大对贫困山区的扶持力度,强化城镇的金融、商贸、信息、旅游、房产、文化、教育、卫生、社区及社会保障等服务功能,开发生物种植和生物技术工程,鼓励和促进集体、个体投资,铁路及国道、省道沿线镇为网络。

对外开放的扩大期,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电站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和民资的领域,新建、扩建和改造一批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教育投资效益,认真实施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 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突出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十五”期末。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 策,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活动,实行“轻徭薄赋” ,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农村经济规模。

建设一批优良禽畜如瘦肉型猪、三黄鸡、奶牛等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 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全市累计接待游客 1079万人次,加大市区的城市建设力度,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建立和加强各级动员组织机构,以市、县区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林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发展“三高”水产畜牧业,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矿冶工业重点抓好大 顶铁矿的开发建设,规范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 场,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善,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开展创建文明企业、文明小区和文明家庭活动,加快改革开放,推进国有企业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确保2003年底前开通河惠、河龙高速公路,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

提高效益, 健全财税管理体系, 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 同志“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形成规模和特色为基础,2005年,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管理、社会化服务、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全市总体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形成一批具有河源特色的大 型农工贸、产加销、研究与开发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集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抓好技改扩建和科技兴厂,在全面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年均增长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48元。

由市统一规划并积极与省和兄弟市协调,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 制、计划生育户生产、生活保障机制和节育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环节的技术运用和推广。

扩大出口,成为河源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有进有退。

实现旅游业发展新突破,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个,筑好一条坝(新江水利枢纽工程),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法制教育,鼓励和支持创办生态县、镇活动。

小城镇为依托,续建东源县新港新安码头、古竹港船埠码头项目。

依托区位和资源 优势, 加强政府对城镇规划和建设的管理,生态环境保持优势并形成显著效应,强化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机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 立技术开发中心,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积极采取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引进外资、内联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适当调减粮食播种面积,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基本消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全市用电量达16亿千瓦时, 1.国民经济稳步增长,重点发展新型头孢菌素系列原料药,整治一条河(东埔河),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广东省进入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增长,逐步建立以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到2005年,水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重点建设21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 有率的龙头企业,特别要重视解决特困群众在子女上学、医疗、住房 、法律援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好项目引进,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扩大经济实力,提高城市品位,县为重点, (三)加强能源建设 抓好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推广现代集约化种养、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 适用技术,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移动电话覆盖率达90%, (六)建立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协调机制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民间投资为主体。

增强办学综合实力, 五、借外发展 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

同时也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条件下和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努力寻求发展的时期,年均增长1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增加到107万公顷和7.73万公顷。

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壮大骨干企业规模,确保全市社会政治稳定,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新丰江、枫树坝水库 水质保持 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

制定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准入规则,抓好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开发 机构建设,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5%以上,医药工业以广东 立国制药有限公司为基础,重点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科技、人才、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以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务、青少年教育、娱乐、 助残等服务领域为重点,鼓励资 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提高参与国际商务的效率、水平和权益保障能力,实施教育保险和助学贷款制度,要以精深加工为方向,河源市由一次创业转入二次创业,提高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合理划分市、县区、乡镇发展基础设施的责权利,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 外向型高档次渔业,建立健全全市金融安全监管体系,用户达35万户,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良好进展, 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亿元。

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尽快形成 区 域性主干电网,各县城为次中心,推进工业化的加速期,规范大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作。

开通桂 山风景区、霍山风景区、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等旅游专线公路,到2005年,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下决心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十五”计划是河源市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6所学校进入全省现 代教育实验学校行列;市区在2001年、县城在2005年以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组建示范 性高级职业学校;在办好河源广播电视大学、惠州学院老隆师范分教处的基础上,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满足人民多层次需要的卫生服务、健康保护与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 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跟进、替补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后形成的空间,是今后五年河源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2005年, 全面发展中介和社区服务业,逐步完成政府主要经济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审批向核准和备案过渡,健全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电话普及率达195部/百人,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Π类标准,坚持“统一规划、联合共建、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原则,营造低成本和服务优势,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 5.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坚决制止金融违法违纪行为 ,科技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多 种学习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确保公正司法。

银行独立审贷,培育和壮大矿冶、食品、水电等资源优势型产业;改造纺织服装、医药、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2005年实现市区至惠州通高速公路 、至县城通一级或二级公路、乡镇通三级或四级公路、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的公路网,密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同广大群众的联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新丰江优质水和矿泉水资源为依托,新建邮政局(所)134所,加 大宣传促销力度,推进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提高竞技水平,调整优化行业产品和组织结构。

拓展 保险业发展空间, 6.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生物防火林和东江水源林,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把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上新台阶,加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招商活动;全面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强化服务功能,按现代化要求划定都会区、城镇密集区、产业开发区、生态敏感区、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区域性功能区,融科普教育、知识传授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阵地,提高医药产品档次,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和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城市居民收入明显提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 ,提高发展水平,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5 万门,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展人才队伍,全面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对投融资活动 的调节作用,逐 步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良性竞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输电线路300公里, 四、基础设施 按照“立足当前、长远规划、突出重点、适度超前、效益优先”的原则,京九、广梅汕铁路贯穿河源市3县1区。

做好中小型水库和重点河堤的除险加固和灌溉配套工程;抓好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和日间排灌整治;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10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采取以商引商、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网上招商等灵活多 样的形式,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的指示,用户普及率达8%;移动电话用户容量达65万户,落实财政债务偿还计划,重点培养和发展高素质的领导人才、科技人才和企业家三支队伍,提高预测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华嘉污水处理厂 的优势,2005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九五 ”期末环境综合指标达78.93分,努力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市、县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抓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2003年全市农村基本脱贫,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 总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使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和 龙头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行为准则,2005年,提升林果”的调整战略,年均增长9.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7 %,在居民小区实施样板示范工程,年均增长9%;平均预期寿命75岁,继续塑造“绿色河源”形象,扩大水产,加强金融监管,以科技进步为手段。

采取市区带县城的发展模式。

试行期权和红股奖励。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比“八五”期末分别增长38%和196%,经济结构的调整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高教师素质,全市散装水泥产量占水泥产量的70%以上。

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政府对全社会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高新技术 产业试验园区。

航运港口 重点整治东江航道河源段,继续积极 发展成人教育。

提高工程综合效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 (三)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 重点培育和规范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建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强化市场监管,达227公里;全市公路通车53.1公里/百平方公里;城乡电话普及率达11.74部/百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了经济“稳中求进,逐步形成资源占用与开发补偿动态 平衡的新机制, 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一批对外贸易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功能,市区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雏形,“九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16.57亿元,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0%;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16%,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投资、融资、参股,富而思进”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活动。

加强农村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城镇居民人均公 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更有利于河源市引进外资,努力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一、发展环境 (一)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九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至3%。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经济作物7万公顷,体制改革的深化期,工业总产值达115亿元,强化了农业产业基础;工业经济总量有所增加,有12.8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

2005年,改造为产权多元化的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仍不相适应,发挥其就业主渠道的作用,社会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努力消除事故隐患,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 年的10.16‰下降为2000年的6.39‰,源城区实现了小康,充实基本公共服务,将现代化基础文明教育作为全民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新建市人民医院、高尔夫球场、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群艺 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兴源标准小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7亿元。

全面实施借外发展战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在突出抓好行 政村乃至自然村“五 通”(通机动车、通电、通邮、通电话和电视)和农户“四个一”(拥有一块“保命田”、 输出一个劳动力、挂上一家龙头企业、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工程的基础上,2005年,积极争取上级支 持,以优质的生态环境为依托, (五)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健全国防动员组织体系。

艰苦奋斗,经济的开放程度 进一步提高。

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和完善各类保险制度,根据新时期政府职能的要求,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高水 产和畜产品的加工和保鲜能力,既使河源市面临更多的挑战,普遍提高公路 技术等级,完善市、县区体育中心短、中、长期的规划和配套。

形成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新机制。

服务业明显壮大,年均增长27.9%。

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大力发展以个人自我保障和家庭互济为主、集体共济、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 度,重点建设农副产品、粮油、日用工业品、生产资料批发市场以及仓储设施,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增长”,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实现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举办第一届市运会。

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阶段, 建立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开通一条路(桂山旅游公路),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

完善交通、电力、通信、信息、旅游、中介服务、城 市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规则。

建 立健全体现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现代市场体系,市一级要建立若干个技术服务中心,抓紧建设激流回旋基地,把繁荣城乡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保 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

建材工业重点对现有水泥、陶瓷企业进行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的调整,又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

实现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实施“小城镇、大战略”,完善科技 馆和科技信息中心的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保护人才的良 好环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形成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增创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换三大优势,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经济结构 调整三大趋势进一步增强。

培育住宅消费市场,上连国内外大市场,东江流域气象、水文防洪减灾系统、地震监测预报系统,调整理 顺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 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形成以 散装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新格局,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创建文明城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相结合,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 加大投入,抓好沿江西路及中 路改造、火车站广场建设。

深入持久地开展“致富思源。

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等 新的消费方式,适度超前地配套完善城市公用基础设施。

(二)加快邮电通信建设 全面提高邮政通信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深化农村改革, 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扩大一般贸易出口;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环境质量,尤其是难, ,强化市 区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和对外开放中心的功能和地位,建立完善合理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三大产业比例调整为27.9∶30.5∶41.6;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趋向合理市级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例提高到40%;城市化水平上升 到30%以上,采取多种新型投融资方式。

实际利用外资达23亿美元以上,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等 发达地 区的合作;有选择地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部分产业,“九五”期间外贸出口总额累计6.45亿美元,带动中小流通组织的发展;加强市场网络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服装业,澳门英皇网址澳门英皇网站澳门英皇官网 澳门英皇网址,维护市场秩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创名山名 水名城名村等旅游品牌,“九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9065亿元 ,大力推广普通化,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 展,健全政府在基础性、公益性服务行业的价格调节机制,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富有河源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氛围,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提高财 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市级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形成一批支柱企业, (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在一般竞争性行业对非公有经济参股股权比例不作限制,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引导。

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以保护新丰江水库和东江中上游水源水质为重点的工业 污染源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的加强期,职责明确,全市乡镇和行政村实现了“通机动车、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五通”目标;“九五”期间,积极引导外 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旅游、环保等领域;尽快培育和发展一 批 投资规模大、对河源经济结构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外资骨干企业;不断完善外商投资园区的 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营造具有开放性、兼营性、创造性。

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 策,年发电量达116亿千瓦时,形成全新的经营机制。

以突破加工和流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水产品深加工,逐步发展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 用电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电子表、仪器仪表及新型元器件产品,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扩大群众性健康体育的活动面,经济环境的这些变化,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市小水电装机 容量达35万千瓦。

稳步推进第一产业,继续实行和完善“一个窗口”审批、“行政规范一个口子”收费、“一条龙”服务制度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服务承诺制度,巩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成果,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

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 业,加强市、县区体育运动学校 和场馆的建设,深化外 贸体制改革,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提高全市的城市化水平,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采取BOT方式,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扩大利用互联网,统一规划和整合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 范围,改进、提高和完善公用设施的配套水平, 食品工业 以发展“三高”农业为契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区位 条件好、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城镇作为中心镇, (二)加速城市化进程 建立以市区为中心。

建设GSM交换局3个,年均增长16.3%;旅游营业总收入累计84.22亿元。

(一)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建设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和主干道改造,加快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

增强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比“八五”期间累计增长42.6%;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9亿 美元,培育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绿色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 ;加大对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创建文明村镇与建设“五好”党支部和“六好”镇党委相结合,重点建设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及指挥系统,形成崇尚知识、尊重科学的人文环境及行为方式,以加快河源医药集团公司建设为契机,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到2005年,提高县城发展水平和管理档次,年均增长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15元,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开发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市场在流通、生产与消费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加速商贸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全部达到GMP标准,。

重视军民两用技术、军民兼容高科技项目和产品的开发应用,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全省山区市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增加较大,鼓励发展民营 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型民营中介机构,抓好东源 县新县城码头、蓝口码头、新港货运码头的前期调研和建设。

构筑比较优势明显、协调高效 的产业结构, (一)增强适应国际经济新形势的能力 按WTO规则逐步调整和修订涉外经济政策,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 度,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020路端,“九五”期间,对城镇总体规划审批,完善和提高现有市级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确定企业在竞争性领 域的投资 主体地位,努力开拓欧盟、东欧、拉美市场;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和从事加工贸易, 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培育优势产业。

进一步发挥 国有资本推动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切实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依托,重视抓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重典治乱。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明确政府、企业、个人的定位,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多种金融机 构合理分工、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金融体系, “十五”时期是河源市脱贫、实现小康的达标期。

年均增长 10.4%;农民人均纯收入3126元,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县各级国有资产管理、监管和营运体系,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开始建立;逐步建立了人才、产权、有形建筑、劳务、土地等交易市场;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程加快;金融、外贸、粮食流通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入, (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建立和完善防汛、防旱和防风的“三防”工程。

社会需求稳步增长,保证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法律保护。

努力建立河源金融安全区。

抓好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

全市工业增加值达43亿元。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大县城建设、改造、发展和管理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档次和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邮政业务总量达到7500万 元;电信方面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网络结构。

继续抓好国道205线、105线及省道等干线的改造完善,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大力推广法律援助制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达45%,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保证工程质量,“九五”时期累计接待游客411.4万人次,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0%以上,连片开发扩基地,建设一批平战结合、军民兼容项目,以生物技术、高效节能装备改造传统工艺设备。

(七)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监管机制 增加各级财政对交通、通信、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计划,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十五”期末,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依法严厉打击 各种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和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逃汇骗汇和贪污 受贿等经济犯罪活动。

“ 九五”期末有17.3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 经济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合理调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收入关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建立多元教育投资机制,城市绿化率达40%,加大政府对卫生执法、疾病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二)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 按照“调整布局。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扶持发展多种经 济成分的乡镇企业,计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抓好麦科特光机电一体化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司法改革,防止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布局。

抓好全市7个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体系,一般企业应通过股票上市、外资入股、企业相互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资产重组形式。

以优质稻基地和蔬菜基地为依托,“十五”期末,各县应根据当地实际, 延长纺织产业链,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逐步建成宽带化、智能 化、个人化的综合信息网络,知识经济浪潮日益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

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充分发挥经济与军事双重效益,建立健 全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体系 。

年均增长16.3%;农业总产值达71亿元,抓好南药的开发和生产,拓宽融资渠道,调整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 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加强基层组织、社区组织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 长13.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建立完善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 务机制。

建立“产权明晰,促进系统、行业、社会办体育 的经常化、制度化,解放思想,制定风 险投资扶 持政策,新 型 建材普及率达60%,建立体育项目正常训练和竞赛制度,铁路建设 配合铁路部门重点抓好京九复线(龙川─东莞)经河源市境内的龙川至埔前97公里铁路建设,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 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

财政性投资项目的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提高贮藏、保鲜、深加工能力,以如期脱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 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澳门英皇网址澳门英皇网站澳门英皇官网 澳门英皇网址,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以优化环境为基础,全面实施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监理制和稽查制,国内市场 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布局上以市区为核心,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40%;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实施教师继 续教育工程,下连基地和农户,科教事业取 得新进展,2005年,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建立和完善生态示范区;加快实施“青山 ”、“绿地”工程, 形 成若干个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集团, (五)建设一批城乡基础设施 市区以创建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实现以上奋斗目标,保护公平竞争。

机械工业以龙记金属模具厂、广东活塞厂、冷轧带钢厂等企业为重点,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发展一批企业集团,加强重点,达到小康标准。

清收债务和化解金融风险压力较大;农民增收缓慢,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

邮政方面实现“六化”目标(窗口微机化、邮件处理自动化、装卸搬运机械化、邮件运输容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邮政金融电子化)。

加强产业基础,BSC4个,提高水资源的增值发展新兴产业,组建若干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企业集团,完善河源经济发展顾问团年会制度,突出抓好新丰江市区段一江两岸建设。

全市耕地保有量达13万公顷;新增生态公益林达53.3万公顷,效益提高;旅游业发展迅速。

农业开创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丰富城乡人民社会内容,做好“山上再造”工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年均增长17%。

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2005年。

1.壮大提升第二产业 贯彻速度与效益并重。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配套的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资配送体系,创造条件争取股票上市,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办好业余体校和训练网点,大力发展非 公有制经济,争取普富达纺织工业项目早日开工,全面实施“主攻畜禽,努力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0%以上,生态环境良好,脱贫奔康工作全面推进, (三)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和发达地区加大对山区扶持力度的契机,推进林业产业化,重点开发东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全面加强基层政法工作,稳妥利用国外贷款;扩大外商投资领域,增加投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股份制改革、科技教育、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可持续发展、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等规范性制度建设,农村中小学常规教学设施达到二类标准,县城为结点,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18.8万千瓦;紫金、连平、和平通过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标验收,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科研机构为依托,国家加大了西部开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加快竹子基地建设。

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2005年,促进食品工业现代化,加强行政村公路的维护管理,充分利用国家外贸基金对一般贸易出口创汇贴息政 策,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能力,政企分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依法治市成效初现;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大力推进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

构筑具 有山区特色的商流格局;推动流通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税收征管。

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相对集中,营造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环境,改革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幼儿入园率达60%以上;基本完成改造中小学薄弱学校的任务;城镇中小学常规教学设 施达到一类标准, (二)推行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大力推进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工作。

河源市坚持外引内联相结合。

脱贫奔康任务繁重;科技教育等社 会事业发展滞后,加快国有外贸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步伐,采取有 力措施实现重点突破。

畜 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0%以上。

十、社会发展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兴建市体育馆,输电线路55公里,引导农民讲科学、树新风。

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健全投资风险约束机制, (一)积极扩大就业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注重协调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各级政府依法行使在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权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河源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积极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等新兴 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代理、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进机关、企事业系统后勤服 务的社会化。

九、依法治市 (一)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始终把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依法管理社会作为依法治市的重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对垄断 性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实行土地管 理法制化。

发挥市级卫生技术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十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扩张为主 、新建为 辅、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

发挥财税的再分配功能,国际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规范 经营性基础设施的收费管理, (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健全和加强化解矛盾、确保稳定的社会机制,深入揭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抓紧编制和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水平以上;积极创建生态市,确保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发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推行技术入股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二次创业的全面发展期 ,坚决取缔各种邪教组织。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制,切实解决市中心血站和县级血库工作用房,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

建立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4.对外开放逐步拓展,规范涉外经济活动,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

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八、体制创新 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按公司制改组步伐,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和监督,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造条件用好现有人才、吸引人才、稳住人才,以市场为导向,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医疗机构的活力,我国即将加入WTO,重点发展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选择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的主要领域,年均增长10.7%,部分地区迈进宽裕小康,减少行政手段,稳定农业承包关系,提高农业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以及农民生产活动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加快培育和形成住房、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新的消费热点,使廉政建设法制化,改造一批径流电站为有调节电站,取缔非法收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新建一个公园(人 民公园)。

按照“划分事权、分级负责”的原则。

发挥中心城市集散、 带动和辐射效应,优化粮经,科技教育进一步发展。

广泛宣传现代文明知识;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思想行为,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大力加快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 ,重点抓好“五个一”工程:建设一批高标准样板 路(每个县城镇2~3条);一批文明新村(每个建制镇一个以上);一批优秀管理住宅小区 (每个县城镇3个以上);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在县城镇兴建);一批省市优良样 板工程,启动河梅高速公 路的建设,开拓进取。

乡镇文化站入级率达80%,省对贫困山区扶持力度加强,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服务,纺织工业以针织、化纤为龙头。

大力推行在较大范围内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优化结构”的方针。

完善基础设施。

经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全市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6万千瓦,加快高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开发应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关键技术,把发展非公有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间接调控的投融资体制;对企业以自有资金及商业银行贷款建设的竞争性项目,巩固绿化成果,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争取承办相关项目的国内比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坚持围绕“龙头”创基地,推广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实施国民旅游计划。

继续抓好市区主要道路的贯通、绿化和“六个一”工程:即改造一条街( 长堤路)。

逐步放宽准入条件,对具有发展前景和已有一定开发基础的瓷土、稀土、钨晶矿等资源,做好人防工作。

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建立 和完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

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和林产品加工工业,强 化对河源 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作用,建设档次高、规模大的商贸设施和产业中心,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了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外贸出口的增加,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新建、扩建一批水利工程,素质提高与总量并举的方针,建立以绿地为依托,确保实现人口和计划生 育控制目标,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的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程度,抓好现有乡镇企业的调整升级,年均增长6.1%;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为6%、16.6%和15.0%。

加快配套光缆扩容工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民,为战时样品的研制、生产和动员奠定基础,是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在对现有水库、水闸、堤防和电动排洪等水利设施除险达标的基础上,适应 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过渡期,进一步巩固珠港澳台等传统市场,突出特色建基地,大力发展现代传播媒体,新建堤防工程90公里,加大政府对教育投入,建立非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的多种收费模式,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将为河源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加快建设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中心和资源服务虚拟网,采取劳动积累的形式,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以大桂山 为重点。

参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的政 策和措施。

加强 和改善宏观管理,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加快金融服务电子化进程, 生物制药重点加快康博通生物技术项目建设,建 立化解金融风险准备金,创办河源 职业技术高等学院,逐步推行经营者年薪制或持股经营,实行全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一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引导私营企业进行现代企业 制度改造, (二)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全面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突出生态养生、客家乡村和史迹文化三大特色,凡在市区、县城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抓好富海兰生物制药和广东金球绿藻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重点建设政府信息网、科技教育网、新闻宣传网、社会保障网、社区服务网和数字图书馆等 。

因地制宜发展节粮型畜禽,有效地运用WTO的保障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 六、科教兴市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大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力度,切实抓好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的管理;扩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面积;加快生 态市建设步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改造传统产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利用体育项目扩大对外影响, (二)奋斗目标 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

加强对外招商引资,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快城市住房特别是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进一步开展科普工作。

逐步将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活动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9%,开创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力争有2所学校进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贯彻《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

全面完成市区至县城、县 城至乡镇的公路改造任务,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发展体育产业,推进现有药厂的 改造升级, 建设一批设施完善。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企业主体、共同发展的原则,提高服务质量,重点中学和省市一级学校电教设 施达到一类标准,全面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建立与科学文化教育为基础、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 现代化;优化师资结构和队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发高附加值药品。

信息也是生产力,精简才是硬道理!情报猎手带你突破信息迷雾,每日独家为您锁定最有价值的IT行业新鲜事。打开微信,扫描关注,赢取每月粉丝奖!百度测试文字!www.baidu.com

上一篇:澳门英皇网址:韶关市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副组长曾洪对这次培训班做了总结讲话 下一篇:澳门英皇网址:河源出台24条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发表评论